文 | 一点财经编辑部
刚过去的 618,手机市场一反常态。
过去,国产安卓旗舰上演 " 大跳水 ",苹果价格坚挺;现在,安卓旗舰优惠力度小,苹果却大降价,iPhone 14 Pro 在各平台的优惠力度达到上千元。
(资料图)
IDC 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向外界透露," 除了苹果的销售情况较好之外,安卓整体市场还是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。"
这样的差异不难理解,在需求减弱、换机周期拉长的情况下,行业的 " 游戏规则 " 悄然发生改变,消费者更愿意将口袋里的钱用在体验优异、质量过硬的机型上。相较之下,苹果所在的高端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近几年,iPhone 的平均售价一路走高,但苹果依旧垄断高端手机市场。从 Canalys 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,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高端手机出货量前十五名榜单中,苹果占据了七个席位并霸占榜单前列,几乎吃掉了高端手机市场一大半的份额。
国产安卓阵营中,除个别特殊机型外,只有折叠屏才能与苹果的高价位相匹配。如今,在折叠屏这个苹果暂未涉足的领域,安卓阵营还有喘息的空间。在历经卷芯片、卷镜头、卷屏幕等一系列比拼后,2023 年国产手机高端之路又将走向何方?折叠屏手机到底是国产厂商的遮羞布还是杀手锏?
高端入场券
手机发展史上不乏引起换机潮的突破性创新。
iPhone 的出现改变了手机的交互方式,各种移动网络、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手机的需求。
然而,近几年手机行业留给外界的印象却变成了 " 创新匮乏 "。
硬件上技术发展进入瓶颈期,没有了令人惊叹的创新突破,软件上 5G 给普通用户带来的体验提升还不太明显,互联网行业也没有颠覆性的应用场景诞生。
然而厂商们每次开发布会,仍不得不拿出新花样,从充电速度、芯片规格、内存大小,到影像素质,围绕小小的机身,厂商们越来越卷无可卷,而面对 " 挤牙膏式 " 创新,消费者早已见怪不怪,堆料 " 大数字 " 很难再激发出他们的换机欲望。
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缺乏,使直板智能手机发展步履缓慢,大屏显示效果与便携轻薄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。
折叠屏则给略显沉寂的手机行业,带来了变化的可能性,其 " 颠覆性 " 的折叠形态带来了更多元的使用场景,有望挖掘更多需求,提振销量。
例如,凭借便携 + 大屏的优势,外出轻办公、商务会议等都具有很高的便利性;多屏操作也更舒适,微信和视频 APP 各占大屏的一半,相比普通直板机,面积更大,操作更从容。
对于国产手机厂商们来说,折叠屏还有另一层意义——冲高端。
手机这一行当,在高端市场占比越多,企业的盈利也就越多,越有助于长久发展。苹果凭借 iPhone 系列在 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利润中的占比达到惊人的 85%,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,iPhone 在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优势功不可没。而中低端机型占比高的手机厂商,对于市场的扰动就更加敏感,也更难有增量。
IDC 也分析称,当下主打高端机的手机厂商市场表现更好,因此高端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近年来,力冲高端已成为国产厂商的共识,但结果是苹果在高端市场依旧霸占 " 铁王座 "。折叠屏这一全新领域,苹果还未涉足,国产手机厂商们加快脚步迭代推新,积极抢占切入高端市场的新机遇。
从目前的表现来看,国产厂商们的希望越来越大,根据 Sandalwood 中国电商市场全平台监测数据,进入 2023 年,iPhone 在 5000-7000 元市场份额降至 80% 以下;安卓和鸿蒙手机在 4000 元以上价位段销量同比增长 22%,其中 6000-8000 元价位段增速达到 62%。
如能保持折叠屏领域的先发优势,在可预见的未来,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的蛋糕就会越来越大。不过,要想抵达星辰大海,还需过好当下。折叠屏领域虽还未有苹果的身影,但还有另一头 " 巨无霸 " ——三星。作为最先发力折叠屏的主流手机品牌,三星目前的优势地位无可撼动。
Canalys 数据显示,折叠屏 2022 年在全球的出货量为 1420 万台,其中三星的出货量接近 1200 万台,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跟随其后,均不足 200 万台。
显然,对国产手机厂商来说,凭借折叠屏冲高端是难得的机遇,但也是巨大的挑战。
两条 " 创新路径 "
折叠屏竞争态势最精彩纷呈的市场,无疑是中国市场。
2022 年前,折叠屏基本只有三星和华为两个品牌争锋,市场略显寂寞。在被视为折叠屏手机爆发元年的 2022 年,包括小米、OPPO、荣耀、华为等在内的国内主流手机厂商,合计发布的折叠屏手机达到数十款。
OPPO 第二代产品 Find N2 和 Find N2 Flip 的精致小巧令人过目不忘,荣耀发布 Magic Vs 系列将机械结构的零部件数量大幅降低,提高了稳定性,vivo X Fold 更新了两代,使用体验更为全面成熟,小米推出的第二代 MIX Fold,也有了长足进步。
观察国产手机厂商进场折叠屏的发展历程,有两个特点较为显著,一是轻薄化,二是平价化。
尽管各家产品的侧重点不同,但有所相似仍在所难免。对于横向折叠的机型,影像、屏幕与续航等方面的表现并未拉开太大差距。显示尺寸上,自然是越大越好,内屏普遍在 8 英寸左右,外屏基本都在 6 英寸以上。
不过,大显示面积依然不能完美满足各类需求。常见的电影画面比例为 16:9,较为狭长,而折叠屏展开后的内屏更接近于正方形,因此大尺寸并未充足利用,而是留有大面积的 " 黑块 "。
这一问题在竖向折叠的机型上则不明显,因其内屏展开后与直板机的屏幕规格相差无几,并且便携性也更胜一筹,时尚精巧的气质也深受消费者,特别是女性用户们的喜爱。
市场表现对此有所印证,IDC 数据显示,2023 年第一季度,中国折叠屏产品出货量保持稳定,出货量达到 102 万台,同比增长 52.8%,其中,竖折产品份额更是上升至 44.3%,逐渐成为主流之选。
横向折叠屏也正迈向轻薄化,比如 OPPO 的 Find N2 将轻薄与手感并重,内屏仅为 7.1 英寸,重量仅为 233g,与当时友商普遍在 250g 以上的产品相比,优势明显。
就轻薄而言,有媒体梳理,近两年横向折叠屏平均重量下降 30 克,折叠形态平均厚度减薄 1.6 毫米。
今年一季度,OPPO 凭借主打轻薄的 OPPO Find N2 和 OPPO Find N2 Flip,首次成为国内折叠屏市场的第一,市占率高达 35%;华为正处于产品更新换代的关口,处于第二位;荣耀 Magic VS 表现良好,10.5% 的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最高;小米 MIX Fold 2 产品力较弱,vivo 的 X Fold+ 则处于产品生命末期,市场份额较为落后。
肉眼可见的进步给了厂商们信心。华为要将 2023 年手机出货量目标从 3000 万部级提升至 4000 万部,其中折叠屏产品 Mate X3 出货目标从原定的 147 万台修改为超过 300 万台。信心还来自于不断降低的售价。此前在还是一众万元折叠机的时候,OPPO Find N2 起售价定为 7999 元,跨过了万元以下的门槛。相比横向折叠屏刚推出时 16000 元左右的定价,当前的售价已能够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。
摩托罗拉不久前发布的 moto razr 40 系列小折叠产品,将起售价打到了 3999 元,与中高端直板机型无异,但其在配置上有不少妥协之处,实际体验也还未经市场检验。
就当前的消息来看,今年下半年的竞争将会再度升级,一众新品蓄势待发,如三星 Galaxy Z Flip 5、Galaxy Z Fold 5、荣耀 Magic V2、小米 MIX Fold 3、OPPO Find N3 等。
迭代更新中,整个折叠屏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。
跨越 " 三重门 "
虽未来可期,但难以辩驳的事实是,折叠屏的绝对量级离全民普及还差的很远,去年出货量只占手机总量的 1.2%。
要想实现普及,横在面前的至少有三重待解决的问题:成本、质量和生态。
ZDC 的调研显示,消费者对于 5000 元以上手机关注度只有 10.21%,愿意为高昂售价买单的消费者只是少数。虽然如今已有折叠屏机型将起售价拉到万元以下,但消费者在选购满意的配置后,很容易就突破万元。
显然,折叠屏手机要想彻底打开消费者的需求量,价格下探将是必经之路,然而折叠屏的成本一时之间难以大降。
折叠屏手机的成本比普通手机高出 60% 以上,主要成本就来自复杂的铰链和柔性 OLED 屏幕。从 CGS — CIMB 数据来看,以三星 Galaxy Fold 为例,其 BOM 成本为 636.7 美元,其中显示模组成本占比达到 34.4%,机械 / 机电结构成本占比达到 13.7%。两项指标均远超同品牌旗舰机型。
居高不下的供应链成本,以及承载的冲高端使命,决定了国内厂商只能将折叠屏定位于旗舰,走量不易,规模化降本自然更加缓慢。
而硬生生压缩成本也并不现实,极有可能造成铰链稳定性寿命、屏幕素质、性能妥协等破坏体验的问题。
这就说到第二个问题,硬件质量。
折叠屏手机区别于直板机的核心技术是铰链和柔性 OLED 面板。铰链技术的水平,直接关系到折叠程度、折痕深浅,以及使用寿命。面板的显示效果和稳定性,则对整机的使用体验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。
目前来看,折叠屏的硬件素质表现还远远达不到令消费者放心的水准。
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,67.5% 的受访用户不购买折叠屏手机的原因是 " 担心其频繁翻转带来的质量问题 ",59.5% 的受访用户则因为 " 价格贵 ",同时大部分用户期望折叠屏手机的软硬件体验能够得到更好的改进。
多次折叠铰链导致的虚位、手机展开不平整、折痕日益加深、屏幕花屏与漏液,在硬件故障上,折叠屏天然比直板机更 " 脆弱 "。初到手,折叠屏还是一款精致、新奇的产品,但随着使用程度的积累,一系列问题就接踵而至。
硬件素质还能依靠小心呵护降低故障率,软件生态的缺乏却令消费者们无能为力。
由于折叠形态,内外屏的尺寸比例因不同的使用场景而多变,各种第三方应用适配起来相当繁琐。
以简单的看视频为例,内屏展开、横置悬停、外屏显示,都需要视频软件适配多种尺寸,再加上打字输入等操作,复杂程度直线上升。
这就需要厂商提高折叠屏的适配程度,针对具体应用进行重新排版,相比普通的裁剪、拉伸,显示更多内容,做到充足使用大屏,适配多元场景。
总的来看,成本、质量、体验,三者相辅相成,推进产业链建设,降本增效,才能在提升质量的同时降低故障率,并且搭配完善的应用生态,才能保证使用体验,最终激发用户需求,推动整个行业正向发展。
结语
手机产品的创新性技术,第一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" 尝鲜 " 所带来的购买欲望,折叠屏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。
不过,动辄上万的售价、肉眼可见的折痕、以及匮乏的软件应用生态,都是普及折叠屏的拦路虎。从销量表现来看," 雷声大、雨点小 " 仍是当下的主要表现。
由此也引来质疑:对于在高端市场失利的国产手机厂商,苹果缺席的折叠屏是否只是一种 " 遮羞布 "?
而将目光放得长远,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。从手机发展历程来看,便携与大屏之间的长期矛盾有了解决方向,大力发展折叠屏是国产手机厂商抢占高端快车道,实现弯道超车的先见之举。
只不过问题的解决和冲高端之路从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整个行业长期的努力和进步,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,快速迭代的折叠屏或将成为国产手机品牌披荆斩棘的杀手锏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